科研喜报Glad Tidings | 热烈祝贺我院8位教师获批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十大网赌网址信誉官网2022-11-12 13:18:12来源:学院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热烈祝贺我院8位教师获批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Warm congratulations to our college for winning 8 project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2022.

近日,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我院共获8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1项。

刘云刚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批准号:42230705),其课题名称为《南海问题的政治地理研究》(直接经费270万)。刘云刚教授长期致力于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的研究,已先后获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该项目基于政治地理学多尺度研究方法,以领域化-网络化为分析框架破解南海问题的“领土陷阱”,提出以“结网解域-实效控海”为基本思路的南海问题解决方案,构建中国特色、和平导向的海洋领土管控理论,基于相互联系和流动管控而非领土控制探讨“领土主权”的实现方式,为环南海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科学支撑。该项目尝试突破既有关于南海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单纯关注“人”和自然科学主要关注“地”的方法论困境,立足多尺度人类活动与地理空间互动过程中的耦合关系,积极尝试将全球化、国家叙事与地方发展、个体体验贯通联系,将东方特色的权地观融入南海问题的研究实践,对推动中国政治地理学理论创新和研究成果的政策应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邢汉发研究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271470),其课题名称为《融合景观知识和众源地理数据的地表覆盖验证模型与方法》(直接经费52万)。邢汉发研究员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全球高精度地表覆盖数据产品验证是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与分析应用的重要任务之一,亦将为“一带一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战略资源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将众源地理数据用于地表覆盖验证成为研究热点。然而,鉴于众源地理数据和地表覆盖数据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导致数据难以实现对验证区域与地表类型的全覆盖,从而对样本科学布设与有效检验提出重大挑战。为此,本研究拟在众源地理数据支持下,从景观知识的视角出发,通过研究面向地表覆盖验证的景观特征表达与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融合知识图谱与深度学习的地表覆盖要素智能识别机制、景观知识支持下的地表覆盖样本布设和精度验证模型,建立景观知识引导的地表覆盖验证理论与方法。本研究一方面将有助于揭示景观知识与地表覆盖验证的相互作用机理,拓展大数据环境下地表覆盖验证研究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将为大区域高精度地表覆盖产品快速验证提供全新理论和方法支撑。

刘桂林副研究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271346),其课题名称为《同化光学遥感与作物模型的棉花多年种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机制研究》(直接经费50万)。刘桂林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农业遥感等领域研究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2018年至今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新疆棉花连作现象明显并影响产量,为此农业部门已开始尝试进行棉田轮作或休耕。棉花连作多久后产量开始下降?为追求棉花产量最优,连作多久后应该进行轮作或休耕、新垦棉田连续种植棉花多久后需要进行轮作或休耕?基于此,本项目协同时序多源光学遥感“时-空-谱”特征及时谱分割算法,识别区域尺度复杂且不规则棉花多年种植模式(棉花与其他作物连续多年种植顺序及其组合方式);并同化光学遥感与作物生长模型估算棉花产量,阐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机制,发掘产量最优的多年种植模式。本项目有助于优化棉花种植制度,在拓展光学遥感实现作物的多年精准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蒋志云副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271028),其课题名称为《南亚热带森林冠层截留对大气氮沉降影响的过程机制》(直接经费49万元)。蒋志云副教授的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学与全球变化,近年来主要从事植被冠层对碳氮水循环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森林植被冠层是陆地生态系统物种分布最为丰富的生境之一,也是大气层与植被层相互作用的关键场所,理解全球氮沉降增加背景下森林对大气降水与氮沉降输入的影响,是当前生态水文学与全球变化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目前关于森林冠层内部结构降水截留及对氮沉降影响的过程机制仍不清楚。本次获批的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以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半球摄影与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揭示典型森林冠层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基于野外高频水文过程监测、室内实验与同位素示踪技术等方法,研究森林冠层持水能力并确定冠层截留比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森林冠层氮沉降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揭示叶片、枝条和附生植物等冠层结构截留对穿透水和树干径流氮素来源的贡献,探讨气象因素、冠层结构参数和冠层截留对氮沉降通量与氮素形态变化的影响,阐明南亚热带森林冠层对氮沉降截留的过程机制。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下森林氮水循环过程和科学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陶伟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271240),其课题名称为《文化遗产地旅游绅士化的测度、机制与效应研究》(直接经费52万元)。陶伟教授长期致力于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研究、城市形态和社会文化地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先后获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本课题是对以往工作的拓展和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遗产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遗产地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处理遗产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关系已成为遗产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遗产地旅游绅士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旅游绅士化已成为理解遗产地旅游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本项目集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遗产地的空间结构、治理结构、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放置于“旅游绅士化”的理论框架中,依循“特征测度—时空规律—作用机制—影响效应—应对策略”的研究路径,探讨文化遗产地旅游绅士化的人地互动过程及其深层机制。在理论层面,该项目可为深入理解新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与社会空间重构之关系提供重要指引,为“去西方化”的中国社会空间重构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新的尝试。在实践层面,本项目响应了党和国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战略决策,有助于系统总结当前我国遗产地治理与旅游发展的得失,以此指导中国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王敏副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271241),其课题名称为《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空间效应、过程和机制》(直接经费49万)。王敏副教授已先后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数字技术正在推动乡村社会空间的再生产、社会关系的调整和人地关系的转型,并衍生出大量新的乡村社会文化现象,亟待地理学从空间与人地关系视角探讨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突破的思路和解决路径。该课题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批判性借鉴与对话数字地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衔接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地域、不同尺度和不同数字技术形态等角度进行我国数字乡村的实证案例分析,探讨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空间效应、过程和机制,以期在理论层面拓展数字乡村研究的学科视角,提出中国特色的数字地理研究路径,对国际数字地理研究产生理论贡献,在实践层面提炼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使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数字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陈林副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42271207),其课题名称为《社会资本推动乡村发展的机理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直接经费49万元)。陈林副教授长期从事乡村发展、乡村地理等领域研究,在日工作期间获批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科学项目2项。本次获批项目是在已有研究基础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伴随我国乡村振兴注重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背景下,良好的社会资本能有效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然而,现有研究对于“黏合型”社会资本和“连接型”社会资本在乡村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厘清,同时,缺乏从动态视角探讨两者如何促进多尺度行为主体的协作和推动乡村发展。项目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类型乡村为研究案例,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法,阐明乡村社会资本的空间差异格局,厘清两种类型社会资本在乡村发展中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揭示社会资本推动多尺度行为主体的协作和实现乡村差异化发展的机理,以期为乡村地理学的乡村发展研究提供新见解。同时,项目拟提出不同类型乡村社会资本推动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和实现差异化价值增值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实施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

陈杰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批准号:42201168),其课题名称为《共和盆地晚第四纪风成沉积过程及其环境意义》(直接费用30万)。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古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主要的地质记录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其沉积过程并未深入理解。黄土沉积过程的认识是建立相关代用指标与气候环境变化联系的基础。沙漠-黄土过渡带是黄土物质由源区到沉降区的中间站,是反映粉尘释放、输送与沉降等过程理想的研究场所。本项目拟选择位于黄土高原西北方位的共和盆地典型黄土-风成砂沉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地层层序、粒度组成及元素含量等的变化,确定其沉积环境特征;结合光释光、古地磁定年,揭示不同时段黄土、风成砂沉积过程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记录、黄土高原粉尘等序列比较,探讨影响黄土沉积过程的关键气候要素,理解粉尘物质从源区到沉降区成因联系及其影响机制,认识上风向粉尘活动过程对黄土高原黄土沉积的潜在影响。项目的开展对于深入理解黄土沉积过程与相关代用指标的气候环境指示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为认识过去黄土沉积范围和我国沙漠环境等的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特此祝贺!

Key Program

LIU Yungang  《Study on South China Sea Issue from a political geographical approach》

General Program

Xing Hanfa 《Integrating Landscape Knowledge and Crowdsourcing Geographic Data for Land Cover Validation》

Liu Guilin 《Effect mechanisms of multi-year cropping patterns on yield by assimilating optical remote sensing and crop growth model》

Jiang Zhiyun 《Interception mechanism of vegetation canopy on atmospheric nitrogen deposition in southern subtropical forest ecosystem, China》

Tao Wei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and Impacts of Tourism Gentrific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Sites——A Case Study of Lijiang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Wang Min 《The spatial effect,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Lin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capital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Pearl River Delta》

Youth Science Foundation

Chen Jie 《Late Quaternary aeolian sedimentation in Gonghe Basin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文案编辑 | 袁亚娟

初审 | 袁亚娟

复审 | 陶   伟

终审 | 刘云刚

标签: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