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就!华师刘南威,实至名归!
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十大网赌网址信誉官网2022-06-10 18:37:50来源:学院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以下文章来源于晚安华师 ,作者华南师大新闻社
他
潜心研究
为地理发展贡献70年
从青春蓬勃到皓首苍颜
用生命延展南海研究的边界
用一生信守学以报国的承诺
他就是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华师地科院教授刘南威
6月4日,中国地理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 “2020和2021年度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评选结果的通知,我校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教授刘南威荣获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本次奖项评定根据《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提名评选办法,经学会常务理事提名,并经过中国地理学会十二届九次常务理事会议投票选举。本次共同获评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炳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君德、北京大学教授周一星等五位著名科学家。
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原名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是中国地理学会设立的重要奖项,旨在鼓励全国广大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地理工作者开拓创新、奋发图强,推动我国地理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自2004年设立第一届地理科学成就奖以来,共有68位在我国从事地理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获得此项荣誉。
刘南威教授是学院第二位获得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的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是学院首位此荣誉的获得者。
耄耋之年仍伏案
新著频添镇南海
他一生潜心科研与教学
躬身奉献 ,行至功成
终身成就,硕果累累
刘南威,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教授、硕士生导师,首批(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广东省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南海诸岛地名和古代航海天文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
刘南威曾任学院地理系副主任、主任,兼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首任地理系主任,广东省第六、七届政协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兼自然地理、海洋地理、科普工作三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研会常务理事,全国高师地理《地球概论》教研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务。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首届优秀地理图书奖、全国高师教师奖、广东省国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高教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0余项奖励和荣誉。
从一个跟随老师进行考察的学生,逐渐变成带领学生考察的良师,再到成为南海研究的权威,刘南威一直在寻找解开地理奥秘的钥匙。为了深入了解南海,他首次在南海进行科研考察,与南海的渔民们交谈相处,发掘南海地理的秘密。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搜集到了渔民世代流传的有关南海诸岛土地名的珍贵方言版本——《更路簿》,还发现了中国渔民在航海天文领域超前的智慧——无需仪器测量即可确定航海位置的民间牵星术。他研究推敲,找寻到中国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有力证据。而他的成就,不仅仅只在南海领域领衔。中国北回归线研究、自然地理教材编写等,都离不开他的贡献。七十年来,他从未忘却年少时立下的初心。他一生坚持地理研究,履行对祖国的承诺——学以报国。
林鸿锦《更路簿》抄本(刘南威收藏)
刘南威是《更路簿》研究和南海诸岛地名领域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其研究成果之先进,数次开创中国南海地理的研究先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刘南威先后收集七个版本《更路簿》(渔民从明代开始在西沙和南沙海域捕鱼水产过程中代代相传形成的航海针经书)手抄本,第一次从地名角度深入研究南海地理,关注南海岛礁的民间方言地名。1974年,西沙事件后,刘南威被借调广东省外事办(中大2人,华师2人,中山图书馆1人),搜集、整理南海诸岛资料,上报外交部。
他参加的南海诸岛考察、科研活动包括:参加西沙群岛考察与调研、搜集南海诸岛资料、参加南海诸岛地名普查与审定全过程、促成我国第一部大型南海诸岛地名著作《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出版、推动《更路簿》和南海诸岛地名研究。
他将普查和审定过程中所写论文汇总出版《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认为,该书是“关于南海地名研究最有价值的著作”。
其中,他参加的西沙群岛考察与调研是解放后地理工作者对西沙群岛的首次考察。刘南威在《更路簿》发掘与研究、《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与水产资源调查报告》研究、南海诸岛史地名研究领域都具有学术贡献。
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中,刘南威最先弄清南海诸岛土地名来源和数量、最早公开“琼人俗名”和使用“南海诸岛土地名”称谓、创造性地提出南海诸岛土地名系统、考析南海诸岛土地名地类型和特点、考察南海诸岛土地名的由来、考证南海诸岛古地名。海南大学“更路簿研究中心”周伟民教授认为:“南海诸岛土地名研究的奠基和集大成者,首推刘南威教授。”
在中国古代航海天文和中国北回归线标志研究上,刘南威也颇有建树,堪称权威。
他的地理研究成果以其先进性和独创性得到了学界的信服。1976-1981年,刘南威组织“航海天文社会调研小组”,到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山东等省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刘南威发现渔民使用有“掌度”和“尺量”测量天体高度的导航方法,从而发现民间牵星术,认证了牵星度量单位1“指”等于1.9°,否定了牵星术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观点。广电总局《㭩筏重洋》发起人周海滨先生来信赞誉刘南威:“您当年所做的工作,在这个领域开了中国之先河。”
刘南威最早为我国现存北回归线标志作定位,并建议北回归线标志内涵要规范化。他发表北回归线标志论文14篇,出版首本全面系统论述中国15座北回归线标志的地理专题读物《中国北回归线标志》。1998年,刘南威应邀赴台湾省出席“98海峡两岸北回归线学术交流联谊会”,并在会议期间提交相关研究论文2篇。
刘南威推动自然地理教材的编撰进程,为地理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澳门自然地理和自然地理学两个领域,他著述丰硕、影响深远。1988年,他得到澳门银行家区宗杰先生资助,率队赴澳门考察自然环境。在考察基础上,刘南威又得澳方文化司署资助,主编出版《澳门自然地理》。该书填补了澳门自然地理研究的学术空白,被澳门档案馆收藏,保存100年。
自然地理学研究方面,刘南威是编写自然地理教材最多的学者之一。
刘南威在1977年参编出版《普通自然地理》,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自然地理教材(之前为苏联教材);1987年编著《综合自然地理》,至今已出第三版,重印22次;1993年主编香港预科教材《地理景观》,是内地学者为香港主编的第一本地理教科书,香港教授杨录华在《大今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母语教学的第一本参考书——喜读刘南威教授编著的〈地理景观〉》,给予刘南威高度评价;主编《自然地理学》,至今已出三版,其中第二版《自然地理学》被评为“十一五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俯考南海 ,仰观天文
科研上坚毅求索
教学中心怀桃李
跟随这篇文章
一起走近这位教授一生的光辉岁月
野外实习尝苦险
1950年,刘南威考入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地理系,后经院系调整合并到中山大学地理系。高中时,他与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高中地理老师上课会结合时事来教学地理知识,让我对地理的印象比较深刻。”进入大学后,刘南威先修习了一年通识课,从第二学年才开始系统学习地理专业课程。就读过程中,刘南威对地理的兴趣愈加浓厚。
当时地理专业有着丰富的野外实习课程,而野外实习是“又苦又险”的。刘南威不仅要常常徒步去往考察地点,还需要背着自己的生活用品,冬天时甚至要将棉被也背在背上走很远的路。
在去往鼎湖山的考察路上,他和同学们乘坐广三铁路到三水县河口镇,在河口镇的小学里临时居住。没有床,就将小学的课桌拼成床睡在上面。“从三水到鼎湖,都要走路去。又背着那么多东西,只有小学课室可以住。当时都是这样子,很苦的。”肇庆、鼎湖山、西樵山、中山市的石岐镇、台山的广海,都留下了刘南威野外实习的足迹。
在中山县实习时,刘南威和班级同学共11人登上山顶考察采取岩石标本。当时正值阴雨天气,有人穿着雨衣,有人拿着雨伞,一行人在细雨中行进的模糊身影引起了巡逻民兵的注意。“民兵以为我们是敌人,因为有人穿着军大衣(实为雨衣),有人拿枪(实为雨伞),有人拿手榴弹(实为岩石标本),于是就把我们包围起来。”在与民兵见面解释后,民兵才了解到他们是野外实习的学生,这才放下警戒,解除了包围。
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对地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就读地理系的刘南威较其他系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因此,刘南威在大学最后一年的学习任务尤为繁重,在第三年就学完三、四两个学年的课程。在刘南威看来,学习地理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很有好处。“当时毕业,我们班有人去了地质部,有人去了气象台,有人去了北京的植物所”。有些输送到高校和研究部门、生产部门等处,为国民经济、百姓生活生产做出贡献。毕业之初,刘南威就立下了学以报国的志向,响应国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号召,希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填报了新疆、北京地理研究所两个志愿,后因身体抱恙,留校休养半年,没能实现。最终,刘南威被分配到华南师院工作。
结缘地理
相逢华师
一次意外的安排
给予了他报效祖国的新机遇
种下南海研究的春天
1971年,刘南威和华师教授吴郁文受商务印书馆之邀,写一本关于南海的书。当时关于南海的资料十分稀少,刘南威和吴郁文考虑到海南岛和西沙群岛距离近,决定到海南岛进行考察,寻找资料。在寻找南海资料的过程中,得知有船可以去西沙群岛。于是,他们冒着从越南岘港起飞的美国飞机前来侦察的危险,乘上了去往西沙群岛的船,进行历时20天的实地考察。当时的西沙群岛没有居民居住,只有民兵驻守。食物也比较匮乏,只有海龟蛋、海龟肉和种的一些蔬菜可以吃。他们考察了南海诸岛最高岛屿石岛(海拔15.9米)和南海诸岛面积最大的永兴岛(1.85平方公里)。“其实永兴岛和石岛是很靠近的,考察要不了20天,但是要等船,要有船我们才能回,交通不方便。”刘南威说。
在从永兴岛回程的过程中,刘南威搭乘的船上用作压舱的珊瑚砂被渐渐分离成了水和沙,造成船体剧烈倾斜,随风摇晃。离开永兴岛后一个钟头,船体的倾斜愈演愈烈,船上柜子里的摆放的事物倾泻而出,船上器械也七零八落地摔在地板上。提起当时的场景,他仍心有余悸,“船员很紧张,怕翻过来就沉船了。”随刘南威搭乘的船回程的军舰,立即靠在船边,防止船体倾斜过度,刘南威乘坐的船又被迫回到了永兴岛。直到第二天处理好船,刘南威和吴郁文才平安回到了海南岛的榆林军港。
刘南威一生著书颇丰,笔耕不辍。从1970年到现今的50年间,他出版南海诸岛著作6本,发表相关论文30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刘南威在每年都更新出版自己学术成果相关的著作或文章,这已经成为他坚持的习惯。“现在好像我家里人希望我不要再写东西,怕我身体吃不消。但是我在想,要接着更新。自己手痒,想再写一写。”
刘南威将一腔热情投入南海领域的研究,致力于为中国南海诸岛领土主权归属提供有力证据,弥补自己年轻时未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遗憾。充分利用华师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深入南海研究领域,继续实现自己学以报国的理想。
刘南威认为,在他的所有研究成果中,古代航海天文研究和南海诸岛史地研究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给他带来的成就感最多。南海诸岛史地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几乎每篇文章的结论都在阐明南海诸岛的主权属于中国。
“我的成果对于我们中国南海诸岛的主权,应该可以发挥作用。我每篇文章都写到这个。2009年南海开始紧张,21世纪10年代后就更紧张。我觉得从我来讲,应该表个态。所以2009年,我写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的土地名依据》,就在学报发表了。像这样的文章有很多,都有讲主权问题。”刘南威说。
为了南海的研究不就此中断,他着力培养南海研究的接班人,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传承下去,不断更新,从而为中国南海诸岛的主权归属提供更多、更新、更有力的证据。
不畏险途风浪里
勤研不息报家国
刘南威过人的毅力和勤奋
创造出学术生命长盛不衰的奇迹
毕生致力南海研究
传承桃李 ,世泽流芳
言传身教 学以报国
张争胜,学院1999届地理系研究生,现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教授,在毕业留校后与刘南威的相处渐多,慢慢地接触了南海诸岛地名研究。在刘南威的指导下,他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对南海诸岛地名进行深入研究。
自2013年以来,张争胜一直跟随刘南威做南海诸岛地名方面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刘南威给予他的指导细致而认真。“对于地名改革的研究有哪些可以研究的话题,有一些什么样的观点,刘老师都非常细心、用心地指导我们。特别是有几个南海诸岛的地名,如果他认为存疑,他都会提前让研究生做好工作,访问当地的渔民,如黄岩岛、中沙群岛等地方是否有渔民地名。”
张争胜眼中的刘南威,做学问严谨认真。早期去南海调研时,刘南威对学者认为中国的最南端曾母暗沙渔民地名叫沙排这个说法存疑。在他看来,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沙排并不是一个地方的名字,而是一类地形的名字,即通名。为了求证,刘南威派学生去询问渔民,了解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张争胜对于恩师的科研精神充满敬服,“刘老师在研究方面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对我们而言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刘南威对地理研究常常秉持批判和质疑的精神,不会人云亦云。对南海断续线,他认为因其形似口袋,而称之为南海“袋形断续线”而不叫“九段线”。在南海“袋型断续线”范围内,有岛屿(含石)、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等岛礁310座以上。在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公布的《南海诸岛地理位置图》中,这条断续线是用国界线的符号来表示的,表明线内的岛、洲、礁、沙、滩等岛礁的主权属于中国,因而“袋形断续线”的实质,就是“岛礁归属线”,不同于有些学者认为的“岛屿归属线”。“刘老师这个说法在学术界应该是独树一帜的。”张争胜说。
刘南威的言传身教,给张争胜带来深刻的影响。“刘老师研究学问就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国家的主权安全,我感触很深。做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他很重视,因为涉及到我国南海诸岛岛礁的主权问题,他觉得非常有意义,也一直督促我们要多出成果、多发声。”张争胜说。
近几年,刘南威敦促现兼任南海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的张争胜成立相关的南海研究机构,多招聘一些研究人才。2020年1月,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成立了南海地理研究中心,张争胜邀请刘南威作为顾问。“他非常乐意,还建议我积极申报,让南海地理研究中心成为校一级的研究中心。我们下一步也会努力去做。”张争胜说。
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
精研学问 ,立志报国
熏陶代代地理人求知的心灵
桃李师承 一沐芳泽
1954年春季,刘南威进入华师担任曾昭璇的助教。助教期间,他随班听课,负责教具的更换、抄写教材以及学生的辅导与答疑等。“辅导其实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学生们的问题能让我知道这些课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刘南威说。
曾昭璇为了锻炼刘南威的能力,经常创造机会让他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让刘南威多见教学上问题的“疑难杂症”,为刘南威今后的教学打基础。在刘南威从助教过渡到老师的阶段,曾昭璇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指导。刘南威的授课方式,在跟随曾昭璇学习的过程中深受影响。跟随曾昭璇学习一年后,刘南威站上了讲台,开始独立授课。“当时曾昭璇老师不放心我,我在这边教室讲,他就在旁边的教室‘偷听’,听完后还告诉我‘老威,不错哦’。”
在《热带地貌》上发表的《搞好课堂讲话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文中,刘南威总结出自己教学的“十个办法”,蕴含丰富的教学智慧,全面浓缩了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精神和教学方法的精华。他提出,课堂讲授就是要“讲”授,要“讲”课;教师的教态要自然,讲授要有激情;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反映、情绪,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教师要重视及时介绍学科的最新成就,注意把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讲授内容中等等教学经验,并在课堂上反复运用和践行。
刘南威认为“讲课是门艺术”。他对自己上课的要求是“要做到生动精彩,耐人寻味,让人家过了多少年后还记得你的课。”回忆起刘南威上课的风采,张争胜至今印象深刻。“刘南威老师的课讲得非常生动,(他的)表达能力特别强,非常有感染力,非常有激情。”刘南威1989届华师地理系学生,学院正处级干部、旅游管理学院原书记林创家也提到,刘南威教授上课逻辑思维缜密,他当时主讲的“地球概论”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大家都很喜欢听他的课,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听他的课觉得很舒服,很享受,很愿意再听他的课。”
刘南威的教学理念和人格魅力,给他的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刘老师其实是非常好非常关心晚辈的一位老先生。”张争胜回忆道,“09年我当上副院长,刘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你当了副院长,不能让学生叫你叫张院长,要叫张老师。不能有做官的架子。’让我想起他当初做系主任时,有学生叫他主任他会马上纠正,让学生叫刘老师最好。在高校中,教师的第一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第一身份就是教师。这样的称呼对于我们也是一种警示。”
林创家将刘南威看作自己走上教学道路的“引路人”。在毕业后的两年里,林创家留校成为刘南威“地球概论”课程的助教,学习刘南威的教学方式。受刘南威影响,他也将“让学生享受课堂”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林创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逐渐成为了优秀师者。在此期间,刘南威尽心尽力地对林创家进行指导和帮助。
在林创家心目中,刘南威不仅认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始终秉持着为人无私的品格。“刘南威教授给我榜样的力量很大,他就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为别人工作的品格影响了我。”林创家说。
启蒙南海研究
心系华师未来
他尽心尽力辅助学院建设
促成新一代地理人带领华师
奔赴更美好的明天
关注发展 心系未来
数十载,华师地理经历文理学院时期、华南师范学院时期等多个阶段,由地理系逐步壮大为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1983年至1992年,刘南威担任华师地理系系主任。在他任期内,地理系成立地貌研究室、热带地理研究室、港澳地理研究室等研究机构,同时稳步充实师资力量,大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刘南威是我国地理界最早开展南海诸岛研究的专家之一,也是学院自然地理学科带头人。他提出,“学地理的学生一定要进行野外实习,才能扩大视野。地质、地貌、气象、水文,这些都只有在实际考察中才能有收获。”
从自己求学时在山间田野孜孜探索,到他担任系主任时,即使经费困难也想尽办法让学生进行综合野外实习,再到如今全面丰富的考察体系,华师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始终将专业野外实习作为重要学习内容。相比过去,现在的考察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学生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真实体验与感受从未改变。
刘南威关心学校建设,希望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院田家炳教育书院的建立,正是刘南威联系促成。
1996年9-10月间,刘南威托远房堂弟刘南欣向田家炳提议赞助华南师大,中间多次辗转,历经波折。在刘南威与田家炳坚持不断地沟通下,最终在1999年得到田家炳先生资助500万元。2002年10月28日,田家炳教育书院在学院正式落成,是学院迄今为止唯一接受外资赞助的大楼。
对待学院发展,刘南威始终满怀关注。退休后的一段时期,刘南威担任了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校教学督导委员,时时刻刻关心学院的动态,包括新老师授课情况、科研团队的建设等方面。他时常通过电话与短信为学院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现在刘老师九十岁了,也会给我们发短信或者打电话提醒我们哪些方面需要多加注意。”张争胜说。
退休多年,刘南威依然心系华师地理的未来。在他担任督导时期,本科生的课堂,常常有他听课的身影。在课后,刘南威也经常为授课的教师提出改善教学方法的建议。他将自己在长期的教学科研中总结出的经验分享给晚辈,帮助教师,尤其是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讲好课,站稳讲台。他认为,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要实现长足发展,不仅需要继承过往优势,更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吸纳更多优秀师资,促进科研、教学共同进步。
刘南威用毕生的勤勉浇灌,在地理研究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著名科学家”“杰出人物”“广东省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科带头人”“学院优秀教授”......无数对他的称号与赞誉汇聚在一起连结成线,勾勒出他用辛勤和汗水创造的学术高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刘南威的带领下,华师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事业发展迎来更蓬勃的春天。刘南威终身都走在学以报国的路上,一坚持就是一生。继他之后,新的力量正如白杨鼎立,将南海研究成果薪火相传。期许未来,华师人为中国地理研究贡献更多力量。
潜心治学七十载
唯愿地理路常青
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
华师地理之路
再绘发展新图景
采写丨常雨萌 唐娅辛 杨雨佳
刘敏如 梁可颐 江婉晴 文字
摄影丨曹野 李翔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廖佳艺 黄达玮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以上图文均转载自晚安华师
图文来源 | 公众号:晚安华师
初审 | 刘小红
复审 | 何雪梅
终审 | 黄荣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