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导介绍|地科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澳门十大正规老牌网赌/通知公告2021-03-25 22:55:49来源:学院评论:0点击:收藏本文
研究生初试成绩出来后,不少考研小伙伴们的脑袋里冒出来许多关于导师的问题,比如:要不要联系导师呢?要联系哪位导师呢?要如何联系导师呢?小白们,别急,别急,地科院研究生会将会把学院的导师以四个专业分别向大家介绍,今天我们介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导师~
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付迎春
博士,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美国Boston大学环境遥感中心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高分辨率时序遥感、影像智能分析计算、城市遥感应用与可持续发展
主要研究成果: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遥感影像时空谱特征联合的城市更新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正开展高分遥感变化时序建模、跨传感器夜间灯光影像校正、城市更新及恢复力研究,红树林、森林时空变化制图的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分析。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工作委员会委员,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出版教材1部。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遥感学报》和《地理学报》英文版等期刊上发表文章,兼任期刊审稿人。ESI 1%高被引论文1篇,《地理学报》英文版优秀作者,第三届全国“城垣杯”城市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优秀指导老师。
邮箱:fuyc@m.scnu.edu.cn
李卫红
教授,硕导,中国首批注册测绘师
研究方向:时空大数据挖掘、犯罪地理研究、地理信息及其行业应用、时空大数据在公共安全领域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863、科技部冬奥重点专项、公安部科技强警、广东省重点、广州市重点等多类型的科研项目30余项。作为精一规划创始人,主持设计了大量的公共安全领域应用类横向项目(实现过亿的软件年销售额)。发表高水平论文30多篇、出版教材2部。已获发明专利、软著20余项。科研获奖:科研成果获奖9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中国地理信息行业协会优秀工程二等奖、三等奖、表扬奖共6项。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融合光磁扫描室内外快速建模、室内外综合定位算法及设备,开展数字孪生应用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数字孪生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园区、智慧文旅、智慧农业、智慧安防等行业应用提供地理基座,提供应用所需的综合位置动态定位设备及服务。成果已转化为软硬件应用产品,在智慧校园、智慧园区、智慧工厂等落地应用。
邮箱:hongweili9981@163.com
刘亦书
博士,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 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遥感图像解译
主要研究成果:近五年在IEEE TGRS、IEEE TCYB、IEEE TSMC-S等国际顶级期刊(SCI一区或二区;最高影响因子11.079)发表论文十几篇,申请发明专利4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和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审稿专家,是IEEE和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ociety等学术组织的会员。近年主要学术贡献如下:1. 否定了信息融合领域长期以来公认的两个结论,提出专家融合最优化定理;2. 提出一种新的神经网络模型——SBS-CNN,这是遥感领域第一个未使用任何遥感图像标签从头开始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3. 提出一种新的神经网络模型——EM-CNN,这是遥感领域第一个拥有细粒度辨识能力的卷积神经网络;4. 发现著名的Wasserstein Distance问题在树形数据空间中存在解析解,提出层级Wasserstein定理,从而避开了Wasserstein Distance数值求解所面临的若干棘手问题,进而利用新定理建立了一种新的神经网络模型——HW-CNN。
邮箱: liuyishu@m.scnu.edu.cn
刘桂林
博士,地理信息科学系副主任,学院“青年拔尖”引进人才,副研究员,硕导
研究方向:农业与遥感、遥感地学分析
主要研究成果: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同时为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规划与经济发展咨询专家库成员、广东省地理标志专家库成员。主要研究方向:自然资源监测、时空优化及政策模拟,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1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获得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农业气象遥感关键参数反演技术及应用)。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研究成果被“澳大利亚政府报告(Australian Government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引用、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服务研究成果被列为“《生态学报》2010-2019年具有影响力学术论文”。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际、国家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中德间政府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海洋公益项目等。
邮箱:liuguilin@m.scnu.edu.cn
邢汉发
博士,特聘研究员,博导
研究方向: 地理时空大数据,地表覆盖,城市景观和土地利用分析
主要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博士后基金1项。在行业内主流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Cities、Transactions in G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Remote Sensing》、《Ecological Indicators》、《Sustainability》、《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15篇,一区论文5篇,二区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地理信息世界》编委;国内外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以第一完成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8项)。发展了一套面向领域应用的地理大数据汇集与表达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多源异构时空大数据在地表覆盖领域应用的难题;将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引入到地理大数据研究中,突破了时空大数据在地理学研究中定量计算和描述的困境,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邮箱:xinghanfa@163.com
罗文斐
博士,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高光谱遥感,遥感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成果:从事高光谱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研究,致力于光谱解混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于解决定量遥感问题。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防科工委军工装备预先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论文发表在IEEE TGRS、IEEE JSTARS、IET Image Processing、遥感学报和中国图形图像学报等期刊。
邮箱:luowenfei@m.scnu.edu.cn
赵耀龙
博士,教授,博导,副院长
研究方向:空间分析与政策模拟、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环境遥感
主要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重点围绕面向智慧城市更新规划的地理优化模拟、藏传佛教历史GIS等领域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18篇,EI论文6篇),在Springer Press和科学出版社等主持或联合出版著作5部。担任多个国内外权威期刊的审稿人。曾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日本地理信息系统学会研究奖1项。
邮箱:zhaoyaolong@m.scnu.edu.cn
胡伟平
博士,副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交通网络演变及其地表过程效应、城市遥感、地理信息科学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核型都市区路网演进与景观空间格局变迁研究—以广佛为例”、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双核都市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研究——以广佛为例”、广东省软科学课题“广东省地质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等30多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邮箱:huweiping@m.scnu.edu.cn
梅志雄
博士,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空间分析与建模、时空数据挖掘、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优化配置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空间集聚时空分析与预测及空间优化决策”、 国家基础测绘项目“车载POS系统用于激光扫描仪目标定位的精度研究”子项目、政府部门招标项目——“2012年广东吴川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项目”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献,主持参与学院教改课题。
邮箱:meizhixiong@m.scnu.edu.cn
舒娱琴
博士,教授,硕导
研究方向: 空间分析、地理过程模拟、空间数据挖掘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混合空间量化方法的广州市道路交通碳排放量估算”、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智慧国土中物联网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等3项省部级项目,2项横向课题和1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围绕空间分析、地理过程模拟、数据挖掘、虚拟地理环境等技术在环境、交通、林业、物流等领域展开了多项深入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邮箱:shuyq@m.scnu.edu.cn
樊风雷
博士,教授,博导,珠峰学者,科技处副处长(挂职)
研究方向:城市不透水面,高原生态遥感、城市遥感
主要研究成果:(1)较早地利用LSMA方法提取大范围城市不透水面(2012);(2)基于不透面成功地改进和简化了传统的SCS-CN水文模型(2013);(3)改进不透水面多端元混解模型MESMA,优化了模型的提取精度(2014);(4)发展了遥感指数在不透水面提取精度提升中的应用(2015);(5)利用不透水面对LUR模型进行了改进,反演了PM2.5的空间浓度(2018);(6)基于城市不透水面构建了生态评价模型并对珠三角生态进行了分级(2016);(7)讨论了城市不透面尺度效应对提取精度的影响并构建了分层不透水面提取体系(2019,2020,2021);(8)完成了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利用和生态遥感监测工作,创建了基于CA-Markov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2007,2009,2018)。目前主持及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包括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西藏教育厅基金、西藏科技厅基金等。发表SCI论文20篇、EI论文10篇,SCI他引近500次,担任Remote Sensing期刊Reviewer Board和Frontiers in Remote Sensing期刊Reviewer Editor.
邮箱:fanfenglei@gig.ac.cn
写在最后:
请相信:成功蕴于进取之中,满怀希望就会所向披靡。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地科院研会全体人员在此祝愿考研奋斗者们复试加油,一切顺利,愿不辜负,功不唐捐!
责任编辑 | 付迎春 李汉杰
审核 | 何雪梅 陶伟
标签: